从民间小戏到国潮经典:《天仙配》如何让黄梅戏火遍海内外?
当不少传统戏曲剧种困于“台下少人看、台上缺新戏”的困境时,黄梅戏《天仙配》却从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至今,60余年常演不衰,甚至成为海外观众认知中国戏曲的“名片”。同样是传统剧目,为何《天仙配》能突破时空限制,成为穿越时代的经典?其背后的创作逻辑与传播策略,或
当不少传统戏曲剧种困于“台下少人看、台上缺新戏”的困境时,黄梅戏《天仙配》却从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至今,60余年常演不衰,甚至成为海外观众认知中国戏曲的“名片”。同样是传统剧目,为何《天仙配》能突破时空限制,成为穿越时代的经典?其背后的创作逻辑与传播策略,或
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,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。传说黄梅戏的雏形是当地的采茶调,在劳作的茶农口中传唱,后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种。早期,黄梅戏多以田间地头、街头巷尾为舞台,艺人们用简单的道具和质朴的表演,为百姓们带来欢乐与慰藉。这种接地气的表
2024年初,一场黄梅戏专场演出在安徽大剧院落幕时,压轴出场的,依旧是那个身穿水袖、唱腔婉转的女人——吴琼。60多岁的人了,仍然气场全开,台下掌声雷动。
心里五味杂陈。”6月19日的合肥雨水不断,在合肥市庐阳区桐城路140号安徽省文化厅宿舍3栋302的房间里,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之子王小英正在整理父母的遗物,面对记者的来访,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承载生活印记的老宅的眷恋。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,更是一个蚀刻着
说起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,上了年纪的朋友肯定都熟悉,她可是中国黄梅戏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,堪称缔造者之一,为黄梅戏的传承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。
1981年,严凤英版《天仙配》电影胶片在抢救中重现光彩。当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”的唱段再度响起,无数观众潸然泪下。谁能想到,这台唱进人民大会堂的国粹,百年前竟是乞讨者沿门卖唱的乡野小调?
1991年黄州会议上,一位白发老者的发言震惊四座——他竟是严凤英丈夫王冠亚,公开呼吁打破黄梅戏神话。
2025年七夕夜,河北卫视《中华有好戏》特别节目现场,57岁的韩再芬一开腔便惊艳四座。她与青年演员同台演绎《牛郎织女》,婉转唱腔与新颖编排完美融合,让人惊叹这位黄梅戏名家艺术生命力如此持久。
8月26日晚,央视十一频道播放由袁媛和赵章伟主演的黄梅戏《天仙配》。肖经禹老先生全程专注观看。他回顾70年前与父母亲全家人观看由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的影视黄梅戏《天仙配》,都兴高采烈,啧啧称赞唱得好演得好,没去多想什么,直觉得是一种享受。这次肖老独自观看,不只是
说起黄梅戏,严凤英、马兰、吴琼这些名字总是绕不开的。其中,吴琼的唱功一直被业内认可,有人说她唱功仅次于严凤英,虽然外形不如马兰出众,但那份扎实的艺术功底,依然让她在舞台上光芒四射。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传承发展黄梅戏艺术,搭建戏迷票友竞演平台,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,安庆市将举办第四届“严凤英杯”全国黄梅戏票友会,普及推广黄梅戏艺术,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在黑白色的老电影中,有很多长得漂亮的女星在荧幕上留下了靓丽倩影,她们曾红极一时,成为很多观众初代的女神。
她叫严凤英,1930年4月13日,生在安徽一个破旧村庄,泥地,草屋,女孩没有未来, 可她听到了黄梅戏—那悠扬、朴实的调子,农民和流动戏班唱出的旋律。
血脉印记:严凤英祖父严启纯为湖北黄梅调班主(《宿松县志》1990年版),据王冠亚《严凤英传》记载,严凤英幼年学唱时,仍使用黄梅方言发音。记载:“幼学戏时,每唱‘三行腔’必用黄梅乡音,舌尖音如‘姐’读‘解’,‘鞋’读‘孩’,与安庆方言迥异。”这种方言特征在《天仙